分子植物育种 - page 6

分子植物育种
(
网络版
), 2016
,
14
,
1062
-
1071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6, Vol.14, 1062
-
1071
Copyright © 2016 BioPublisher 1063
tabacum
L.) (Lee et al., 1990)
、拟南芥
(Arabidopsis)
(Hanin et al., 2001)
、百脉根
(
Lotus japonicas
)
(Thykjær et al., 1997)
、水稻
(
Oryza sativa
L.) (Terada
et al., 2002)
等多种模式植物内源基因的编辑中得到
成功应用,但是,由于该技术效率很低
(
10
-5
~10
-3
之间
) (Iida and Terada, 2005)
,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在
高等植物中的广泛应用。
随后,科研人员根据真核生物转录调控因子
-ZFP (Zinc finger protein,
锌指蛋白
)
和植物病原菌的
一类分泌蛋白
-TALE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转录激活效应子样效应因子
)
分别开发出了
ZFNs
TALENs
技术;以及最近基于原核生物的
适应性免疫系统而开发出的
CRISPR-Cas9
技术,前
两种技术通过特异的
DNA
结合蛋白与
DNA
靶位点
结合,在非特异性的核酸酶
Fok
Ⅰ的作用下引起生
物基因组靶位点
DSBs
。而
CRISPR-Cas9
则通过小
分子向导
RNA (small guide RNA)
以碱基互补配对
方式与
DNA
序列靶位点结合,引导
Cas9
蛋白到靶
位点并对
DNA
产生剪切作用,从而造成基因组靶
位点
DSBs
,形成的
DSBs
会启动真核细胞
DNA
复机制。通过两种方式
NHEJ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非同源末端 连接
)
HR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同源重组
)
修复断裂缺口
(Wyman and
Kanaar, 2006)
,在修复时可能会引起
DNA
序列的插
入、缺失或置换等,从而实现基因组靶向编辑,大
大提高了植物基因编辑的效率和简化了实验操作,
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和农作物改良中展现出广阔
的应用前景。本综述详细介绍这三种技术的基本结
构及其进行基因组靶向编辑的原理和比较其特点,
并着重介绍了三种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进展,并对
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展望。
1 ZFNs
TALENs
CRISPR-Cas
技术的结
构、原理及特点
1.1 ZFNs
技术
ZFNs
是由人工构建的锌指蛋白
(zinc fingers
proteins, ZFPs)
和非限制性核酸酶
Fok
Ⅰ两部分组成
(Bibikova et al., 2002)
ZFPs
是一类真核生物中普遍
存在的基因转录调控因子,在基因的表达调控、细
胞分化、胚胎发育和增强植物抗逆性等方面起非常
重要的作用
(
宋冰等
, 2010; Liu et al., 2011; Yu et al.,
2014; Zang et al., 2015)
每个锌指蛋白由多个锌指结构域组成,其中
Cys2-His2 (C2H2)
型锌指结构域在转录调控因子中
广泛存在。
Miller
(Miller et al., 1985)
最早发现并
阐述了
C2H2
型锌指结构域的功能,在全长为
344
个氨基酸的转录因子
TFIIIA
序列中,
13~276
位氨
基酸含有
9
个锌指结构域,每个锌指结构域由
30
个氨基酸组成,每个锌指结构域中
8
13
位的半
胱氨酸
(cysteine, Cys)
以及
26
30
位的组氨酸
(histidine, His)
非常保守,他们络合锌离子形成稳定
的指形结构,并折叠成
α-β-β
二级结构。
锌指蛋白特异识别和结合
DNA
是由于锌指的
α-
螺旋嵌入到
DNA
分子的大沟中直接同核苷酸的
碱基发生作用,
α-
螺旋上的
-1~+6
位上的氨基酸残
基赋予了锌指对
DNA
识别的特异性,其中
-1
3
6
氨基酸可以识别位于
DNA
同一条链上
3′
5′
方向
连续的
3
个碱基
(Pavletich and Pabo, 1991)
。这样每
个锌指单元可以识别
3
个连续的碱基,理论上替换
锌指
α-
螺旋上关键的氨基酸残基,保持锌指的基本
骨架不变,就可以产生识别不同序列的特异锌指单
元。将这些单元串联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与长
DNA
序列结合且具有特定靶向性的锌指蛋白。人工构建
的锌指蛋白通常由
3~6
C2H2
型锌指单元串联组
成,识别
DNA
链上相连续的
9~18 bp
碱基,锌指
核酸酶的另一个组成元件是非特异的
Fok
Ⅰ核酸
酶,该酶是
IIS
型的限制性内切酶,只在二聚体状
态时才具有酶切活性
(Bitinaite et al., 1998)
,每个锌
指蛋白与
Fok
Ⅰ融合构成一个锌指酶单体
(ZFN)
,识
别特定的
DNA
位点。当两个单体识别的
DNA
位点
相距合适的距离时
(6~8 bp)
,两个锌指酶单体产生
酶切功能,从而对
DNA
双链产生剪切并引起靶位
DSBs
DSBs
诱发真核细胞的
DNA
损伤修复机
制,通过
NHEJ
修复
DSBs
,可能造成在
DNA
靶位
点随机性的碱基的插入或缺失等,引起基因序列的
改变,从而实现基因的靶向敲除。如果细胞中存在
与靶位点附近序列同源的
DNA
片段,也可能通过
HR
来修复
DSBs
,引起
DNA
序列的插入或互换,
从而实现基因敲除或敲入
(Gaj et al., 2013)
目前,人们已经开发出多种设计和组装锌指核
酸酶的方法,如:模块组装法
(modular assembly, MA)
(Wright et al., 2006)
OPEN
(oligomerized pool
engineering, OPEN) (Maeder et al., 2008)
CoDA
(context dependent assembly system, CoDA) (Sander
et al., 2011)
,此外,还有一些商业公司开发的方法,
Sangamo Biosciences
公司开发的具有知识产权
的双锌指模块组装方法等等。但是不管哪种方法,
锌指核酸酶合成和组装程序都比较复杂,价格较
贵,一般实验室较难实施。
1.2 TALENs
技术
TALENs
是继
ZFNs
之后的另一种较为灵活和
高效的靶向编辑技术
(Beumer et al., 2013; Chen et al.,
2013)
TALENs
在结构上与
ZFNs
类似,是由特异
性的
DNA
结合蛋白
-TALE
蛋白和
Fok
Ⅰ核酸酶两部
分组成
(Christian et al., 2010)
TALE
蛋白是植物病
原体
-
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spp.)
分泌的一种转录
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是一类分泌蛋白,在植物细胞
中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寄主靶基因的序列,从
而调控寄主的基因表达
(Boch and Bonas, 2010)
1,2,3,4,5 7,8,9,10,11,12,13,14,15,...16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