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大学毕业生求职行为问卷的初步编制20140115

Basic HTML Version

心理学研究
(
网络版
)
Xinlixue Yanjiu (Online)
2
出持续性的努力
(
冯彩玲等
, 2011)
,有效的求职行为
可以避免盲目性的求职,缩短求职周期,同时大大
增加成功就业的几率
(
刘永安和赵曙明
, 2008)
西方对个体的求职行为测量的研究已形成了
多种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以“态度
行为”模型
为基础构建的个体求职行为模型主要有
Fishbein
Ajzen
的缘由行为理论、
Ajzen
提出的计划行为理
论、
Feather
主张的期望
价值理论及布兰特
(Bryant)
构建的前景理论
(
刘永安和赵曙明
, 2008)
。在求职行
为的心理测评中较有影响力的是
Solberg
提出的一
般决策过程模型、
Blau
主张的双维求职行为模型和
Schwab
倡导的职业搜寻与选择模型
(
时金献和侯德
, 2006)
,而
Kanfer
(2001)
在对上述三种模型综
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求职行为可在“频率
度”,“内容
性质”,“短期
长期”等
3
个维度上
进行心理测量。如研究者需要探求求职者如何才能
更有效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并给予求职者实用性的
建议,
Kanfer
等给出的关于求职行为的定义和测量
维度是更合理的
(
刘泽文等
, 2006)
本次研究参照
Kanfer
(2001)
关于求职行为的
理论构想,通过心理测量学的程序编制针对大学毕
业生群体的求职行为的问卷。
1
被试对象与方法
在西南大学随机整群抽取
300
人作为被试进行
问卷预测。正测对象来自于西南政法大学、西南财
经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四所不同类型的
高校,随机整群抽取
500
人为正测被试,回收有效
被试问卷
430
份,有效率为
86.0%
2
研究工具及程序
2.1
求职行为问卷的编制过程
本次研究的程序是:初步理论构想
开放性问
卷收集备选题项
编制初试问卷
初试问卷试测
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形成正式问卷
验证性因素分析
验证问卷的信效度。
2.2
大学毕业生求职行为预测问卷的形成
参照
Kanfer
(2001)
在“频率
强度,内容
性质,短期
长期”
3
个维度上对求职行为进行心
理测量的观点
(
刘泽文等
, 2006)
,结合研究者随机访
谈和专家研讨,并参考国外的问卷,设计拟定出了
32
个题项构成的初始问卷。使用
Likert 5
级记分
法,得分越高,说明求职行为越努力。“频率
度”维度的测量,设计了
5
道题目用来测量求职频
率,为便于统计分析,采用“完全不符合
/
比较不符
/
不确定
/
比较符合
/
完全符合”五点记分法自评题
项所述求职行为的频率。另设计了
7
个题目,用来
测量求职行为的强度。根据求职行为的内容确定
“内容
性质”维度,同时依据正式性,将求职行
为分为:正式求职和非正式求职。“短期
长期”
设计了
6
道题进行测量。为了解被试求职内容
(
具体求职方式
)
、求职性质
(
自主
/
求助
)
,初始
问卷中设计了
14
个题项。
2.3
问卷的施测
为考察问卷结构并筛选项目,先进行预测。发
放初始问卷
300
份,收回
275
份,剔除无效问卷
16
份,获得有效问卷
259
份。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
修正题项后确定问卷结构,再进行正式测试,确定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4
数据处理
先使用
SPSS
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再用
Amos7.0
软件进行模型拟合检验。
3
结果
3.1
因素分析
3.11
Bartlett
球形检验
KMO=0.89
达到显著水平,适合因素分析。选
用主成份分析法分析,同时使用最大变异法进行正
交旋转。
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综合考虑问卷整体的结
构,删除部分负荷值低于
0.30
和在不同因素上表现
出较高负荷值的题项,共删除
5
个。
经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筛选,共删除
18
个题项,确定
14
个题项的大学生求职行为正式
问卷。
3.12
验证性因素分析
发出正式问卷
500
份,剔除不合格及试误题不
一致的,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
430
份,有效数据
418
份。用所得数据对保留的
14
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
素分析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