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植物育种
            
            
              (
            
            
              网络版
            
            
              ), 2012
            
            
              年
            
            
              ,
            
            
              第
            
            
              10
            
            
              卷
            
            
              ,
            
            
              第
            
            
              1479-1486
            
            
              页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2, Vol.10, 1479-1486
            
            
              http://mpb.5th.sophiapublisher.com
            
            
              1484
            
            
              盐
            
            
              99175
            
            
              品种不携带任何已知的
            
            
              QTL
            
            
              位点。结果还
            
            
              显示,并非携带多个抗病
            
            
              QTL
            
            
              位点的品种抗性即
            
            
              强,携带较少抗病
            
            
              QTL
            
            
              位点的品种抗性即弱。究其
            
            
              原因,目前定位的抗性
            
            
              QTL
            
            
              位点来自于抗源
            
            
              Fredrichson
            
            
              和
            
            
              Cheveron
            
            
              ,这两品种的抗性在本试验
            
            
              中的抗性分别为中感和中抗水平,抗性远不及本地
            
            
              供试品种。说明本地区的大麦品种可能存在更多新
            
            
              的赤霉病抗性基因,从而导致抗性鉴定结果与抗性
            
            
              QTL
            
            
              分子检测结果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利用目前本
            
            
              地大麦栽培品种或育种材料作为抗源,发掘其中的
            
            
              抗病基因有可能对大麦抗赤霉病育种起到更好的
            
            
              作用。此外,在中感品种单二和感病品种甘啤
            
            
              2
            
            
              号
            
            
              中同样检测到与抗病
            
            
              QTL
            
            
              连锁分子标记一致的等
            
            
              位位点,可能与同一品种中往往同时存在赤霉病抗
            
            
              病基因与感病基因有关
            
            
              (Ma et al., 2006)
            
            
              ,因此大麦
            
            
              赤霉病育种的另一途径可以通过抑制感病基因的
            
            
              表达来提高感病品种的赤霉病抗性。
            
            
              3
            
            
              材料与方法
            
            
              3.1
            
            
              植物材料
            
            
              选择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棱大麦的生产用品种
            
            
              或育种品系
            
            
              12
            
            
              份为供试材料,包括扬农啤
            
            
              5
            
            
              号、苏
            
            
              啤
            
            
              3
            
            
              号、苏啤
            
            
              4
            
            
              号、苏花
            
            
              2
            
            
              号、扬辐
            
            
              6008
            
            
              、申河
            
            
              085
            
            
              、
            
            
              苏
            
            
              B0608
            
            
              、如东
            
            
              5218
            
            
              、连
            
            
              9723
            
            
              、新宇
            
            
              03-3
            
            
              、盐
            
            
              99175
            
            
              、
            
            
              5E003
            
            
              。以中感品种单
            
            
              2
            
            
              和感病品种甘啤
            
            
              2
            
            
              号作为对
            
            
              照,与国外明确的抗赤霉病六棱大麦品种
            
            
              Vivar
            
            
              、
            
            
              Morrison
            
            
              、
            
            
              Cheveron
            
            
              以及二棱大麦品种
            
            
              CIho4196
            
            
              和
            
            
              Frederickson
            
            
              一起种植。
            
            
              3.2
            
            
              赤霉病抗性鉴定
            
            
              实验分别于
            
            
              2010
            
            
              年及
            
            
              2011
            
            
              年在江苏省农科院
            
            
              试验基地进行。每个小麦品种接种
            
            
              20
            
            
              穗,
            
            
              3
            
            
              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赤霉病接种鉴定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喷雾方
            
            
              式。病原菌为大麦赤霉病强致病力菌株
            
            
              HG
            
            
              -
            
            
              1
            
            
              ,由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喻大昭研究员
            
            
              惠赠。单花滴注时,取当天开花的麦穗,在顶部第
            
            
              5
            
            
              朵小穗注入
            
            
              5 μL
            
            
              孢子液
            
            
              (200
            
            
              个分生孢子
            
            
              /μL)
            
            
              。接种
            
            
              麦穗经塑料套袋保湿
            
            
              3 d
            
            
              后,继续在自然条件下生长
            
            
              发病,期间每天弥雾保湿
            
            
              3~5
            
            
              次。以接种后
            
            
              21 d
            
            
              的病
            
            
              小穗率作为大麦品种抗扩展性评价标准,病小穗率
            
            
              =(
            
            
              病小穗数
            
            
              /
            
            
              总小穗数
            
            
              )
            
            
              ×
            
            
              100%
            
            
              。喷雾方式则是取
            
            
              当天开花的麦穗,在麦穗两侧均匀喷洒孢子液
            
            
              (100
            
            
              个分生孢子
            
            
              /μL)
            
            
              ,接种麦穗以上述同样方法弥
            
            
              雾保湿。以接种后
            
            
              14 d
            
            
              的病穗侵染点和病穗率,
            
            
              作为大麦品种抗侵染性评价标准,病穗率
            
            
              =(
            
            
              病穗
            
            
              数
            
            
              /
            
            
              总穗数
            
            
              )
            
            
              ×
            
            
              100%
            
            
              。
            
            
              3.3
            
            
              大麦品种分子标记检测
            
            
              大麦基因组
            
            
              DNA
            
            
              以改良
            
            
              CTAB
            
            
              方法提取
            
            
              (Zhang
            
            
              et al., 2004)
            
            
              。
            
            
              大麦品种赤霉病抗性连锁标记检测,选择
            
            
              98
            
            
              个
            
            
              均匀分布于大麦染色体上的
            
            
              SSR
            
            
              标记对供试品种和
            
            
              对照品种进行基因型分析,获得各标记的等位位点
            
            
              基因型数据。以
            
            
              SSR
            
            
              检测结果分析遗传多样性,根
            
            
              据凝胶电泳结果构建标记数据库。
            
            
              根据已有抗大麦赤霉病
            
            
              QTL
            
            
              定位结果
            
            
              (Yu et al.,
            
            
              2010; Jia et al., 2011; Canci et al., 2004; Mesfin et al.,
            
            
              2003; Horsley et al., 2006 )
            
            
              ,选择表达较为稳定的位
            
            
              于
            
            
              2H
            
            
              、
            
            
              3H
            
            
              和
            
            
              6H
            
            
              染色体的
            
            
              5
            
            
              个
            
            
              QTL
            
            
              相连锁的
            
            
              7
            
            
              个分子
            
            
              标记,进行位点差异性分析
            
            
              (
            
            
              表
            
            
              3)
            
            
              。
            
            
              PCR
            
            
              反应程序参照相应的参考文献,
            
            
              PCR
            
            
              产物
            
            
              在
            
            
              12%
            
            
              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分离,银染显色
            
            
              表
            
            
              3
            
            
              大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
            
            
              QTL
            
            
              连锁标记
            
            
              Table 3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fiv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for FHB resistance previously identified in barley
            
            
              QTL
            
            
              编号
            
            
              QTL no.
            
            
              标记名称
            
            
              Marker name
            
            
              染色体
            
            
              Chromosome
            
            
              BIN
            
            
              *
            
            
              作图群体
            
            
              Mapping population
            
            
              参考文献
            
            
              Reference
            
            
              TL1
            
            
              Bmac0093
            
            
              2H
            
            
              8
            
            
              Fredrickson/Stander, Stander/MNS93 Mesfin et al., 2003; Canci et al., 2004
            
            
              HVBKASI
            
            
              2H
            
            
              8
            
            
              Fredrickson/Stander, Stander/MNS93 Mesfin et al., 2003; Canci et al., 2004
            
            
              QTL2
            
            
              Bmag0125
            
            
              2H
            
            
              10
            
            
              Fredrickson/Stander, M92-299/M81
            
            
              Mesfin et al., 2003; Canci et al., 2004
            
            
              QTL3
            
            
              Ebmac0415
            
            
              2H
            
            
              13
            
            
              Fredrickson/Stander
            
            
              Mesfin et al., 2003
            
            
              QTL4
            
            
              Bmac0067
            
            
              3H
            
            
              6
            
            
              Fredrickson/Stander
            
            
              Mesfin et al., 2003
            
            
              QTL5
            
            
              HVM65
            
            
              6H
            
            
              6
            
            
              Cheveron/M69, Stander/MNS93
            
            
              Pena et al., 1999; Canci et al., 2004
            
            
              Bmag0807
            
            
              6H
            
            
              6
            
            
              Cheveron/M69, M92-299/M81
            
            
              Pena et al., 1999; Canci et al., 2004
            
            
              注
            
            
              :
            
            
              *
            
            
              : BIN
            
            
              代表染色体上物理位置
            
            
              (http://barleygonomics.wsu.edu)
            
            
              Note:
            
            
              *
            
            
              : BIN means the physical location on barley chromosome (http://barleygonomics.wsu.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