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12no22

Basic HTML Version

分子植物育种
(
网络版
), 2012
,
10
,
1157
-
1163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2, Vol.10, 1157
-
1163
http://mpb.5th.sophiapublisher.com
1158
善稻米品质、创新种质资源及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等
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孙
祎振和包淑英
(1996)
将属间植物菰的抗旱基因导入
水稻并对其后代进行抗旱性测定,研究发现所选育
7
个品系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朴亨茂等
(2000)
将紫花菰的优良基因导入到水稻中,选育出
了通
35
和通
31
等优良粳稻新品种。张在忠等也利
用属间远缘有利基因
(
张在忠
, 2007,
安徽农学通报
,
13(11): 121, 124)
,选育出了具有青皮竹优势基因的
竹稻
966-17
等水稻新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
势。笔者概述了属间远缘资源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中的利用途径及利用领域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指
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
益的参考。
1
属间远缘材料的特性
1.1
属间远缘材料的特点
水稻属于禾本科稻属植物,其属间远缘材料众
多,中国有
190
余属,约
1 200
多种植物。在属间
远缘资源的利用上,目前以野生稻、稗草、高粱、
玉米、菰、薏苡等研究较多。其中稗草、高粱、玉
米属于
C
4
植物,具有喜温耐旱、抗盐碱、生长繁茂、
竞争优势大、根系发达、光合速率高等特点,近年
来在育种上的应用也引起了各育种单位的重视。高
粱在水稻属间资源的利用上研究最多,且已有新的
水稻品种育成并通过审定推广
(
伏军等
, 1997)
。万文
举等
(1993)
用玉米
CYB
的总
DNA
浸泡水稻品种
XR
等的种胚,从后代中筛选到了新材料
GER
-
1
,从而
实现了多穗、大穗和高结实率的统一。刘传光等
(2006)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获得大批水稻
×
玉米远缘
杂交后代材料,并育成一批在生产上有推广应用价
值的新品系。
1.2
属间远缘杂交的机理
有关属间远缘杂交的机理研究上,目前比较认
同的观点有
DNA
片段杂交假说和双重作用假说。
周光宇
(1978)
结合我国属间杂交的成功经验,认为
远缘杂交是
DNA
片段杂交的结果,当远缘
DNA
入受体后,被酶解成若干片段,其中大部分片段被
受体降解,保存下来的某些
DNA
片段有可能被整
合进受体染色体,参与受体性状基因表达的调控或
数量遗传,影响了多基因表达体系,从而使子代发
生变异。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加以验证,模拟授
粉杂交设计出花粉管通道技术并首先在棉花上应
用成功
(Zhou et al., 1983)
。随后又进行了高粱稻及
其亲本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
发现高粱的部分
DNA
存在于稳定的高粱稻基因组中
(
周光宇等
, 1979)
。蒲
俊之
(2007)
采用
SSR
分子标记对母本水稻、父本高
梁及其杂种进行了分析,从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了
水稻高粱远缘杂交的可行性。万文举等
(1992)
就外
DNA
导入产生变异机制提出了双重作用假说。
该假说认为,外源
DNA
导入的诱变作用属于生物
诱变,具有基因转移和诱变双重作用。外源
DNA
片段导入并整合到受体
DNA
中,引起基因突变和
性状变异,这种变异具有遗传性,当插入受体的外
DNA
片段小于一个基因时,将引起移码突变;
整合到受体的外源
DNA
片段较大时,也会引起基
因突变。该假说的可行性已经在水稻、野生大豆等
属间外源基因利用研究中得到验证
(
罗忠训等
, 1987;
Christou et al., 1991;
王红艳
, 2009)
2
属间远缘基因的利用途径
2.1
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作为一种传统的遗传育种有效手段,
能导入属间外缘材料所携带的有利基因
,
是创造新
物种和改进现有品种的一条重要途径,已在多种栽
培作物上取得成功。但在育种利用过程中,要获得
远缘杂种通常要克服三方面的困难:一是远缘杂交
亲和性差;二是远缘物种异交结实率很低;三是水
稻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世代长,稳定慢。稗草、高
粱、玉米等与水稻远缘杂交由于生殖隔离,使远缘
有利基因难以在水稻育种上利用。在植物远缘杂交
中利用幼胚拯救技术可以有效克服杂种夭亡、不育
等缺点,保留物种间远缘杂交后代的基因型。
2.2
花粉管通道法
周光宇首创的花粉管通道技术是利用属间外
源基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李经勇
, 2007,
国家科技
成果
, pp.1-11)
,目前已在水稻、小麦、棉花、大豆
等多种作物品种改良中取得了成功。陈成斌
(2004)
将野生稻
DNA
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导入水稻,研
究发现后代材料中一般低世代出现的变异性状不
能稳定遗传。洪亚辉等
(1999)
利用该技术将密穗高
DNA
导人到粳稻品种鄂宜
105
,从
D1
D5
变异材料中选育出
DH3
DH4
DH5
等多个具有高
光效、高产和优质的新品系,并从分子水平上进行
了验证。李经勇等
(
李经勇等
, 2007,
国家科技成果
,
pp1-11)
采用花粉管导入技术,将稗草
DNA
导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