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柳耐盐碱生物学研究
-
4
-
术,分离并鉴定了生长在
pH
值为
7.8
~
9.2
的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中的蒙古柳根部的
11
个种的
EMF (Ectomycorrhizal fungi
,中文名为外生菌根真菌
)
,并且发现蒙古柳灌木丛根下土壤
pH
值
低于该区域草本植物根下土壤,这说明蒙古柳可能具有降低土壤
pH
值的作用。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东北松嫩平原西部,“分布着约
373 hm
2
的盐碱化土地,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地
集中分布区域之一, 并且其重度盐碱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
1.4%
的速度在增长”,盐碱化程
度不断加剧,造成了良田产量大幅度下降、草地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其严重制约
区域经济发展。地表植物是土地资源保护的关键,合理的植被分布和改造能够影响区域内的
气候并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恢复盐碱化区域生产能力,使其成为良性循环并进
行可持续发展。因此,盐碱化土地的防治和改良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盐碱化土地上建立起
良好的植物生态系统,防止土壤盐碱化加重和改善盐碱化区域的环境条件。
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
pH
值高达
9.2
以上,植物在这种条件下通常较难生长和繁殖;通过
对该地区自然生长的植物资源调查发现这里分布着大约
51
科、
184
属的盐生植物,大多以草
本植物为主,而蒙古柳是在该区域内极少见的自然分布的木本植物。
2009
年,
Takahide
等调
查发现蒙古柳灌木丛根下土壤
pH
值低于草本植物根下土壤,这说明蒙古柳不仅具有较强的盐
碱适应性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土壤
pH
值,是宝贵的野生植物资源,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
而,在松嫩平原盐碱地上却没有发现蒙古柳成片或成林的自然分布,也极少见到实生苗,其
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几点原因是:
(1)
蒙古柳的传粉受精过程出现阻
碍;
(2)
结实率低;
(3)
种子活力低;
(4)
受外部环境因素
(
包括干旱、盐碱化等影响因子
)
影
响。目前,有关蒙古柳的研究多为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与蒙古柳有性繁
殖密切相关的传粉、结实和种子萌发未见研究。本文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土地上生长的蒙
古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定时取样、人工实验等方法,从蒙古柳种子萌发、有性繁
殖、功能基因挖掘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研究蒙古柳种群自然更新特征,探讨在盐碱地上蒙古柳
实生苗少及其不成片或不成林生长的原因,为蒙古柳在盐碱地上的更新繁殖、盐碱地造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