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mpbcn2013no6

Basic HTML Version

吕永刚等
:
水稻休眠芽再生无性繁殖体系的构建
1034
收,费时费工;
(2)
制种产量低,不能很好解决种子
混杂问题;
(3)
不适宜规模化、机械化操作等。基于
此,可见杂交育种过程也需要耗费巨大的物力、人
力以及漫长的育种周期。随着雌性全不育隐性单基
因控制的水稻雌性不育突变体材料
(
fst
)(
由于胚珠和
合子体分化发育异常导致完全败育,但雄性器官花
粉发育正常
)
发现和在育种中的应用
(Lee et al.,
2013)
,利用雄性不育
(MS)
和雌性不育
(FS)
,构建
“MS+FS”
的制种模式,即制种时的花粉供体为雌性
不育系
(
陈丽娟等
, 2009)
,也有望在不久后继三系和
两系杂交的又一育种模式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
用。但问题在于其花粉供体是雌性不育系,不能正
常结实获得大量的父本群体。因此,这种
“MS+FS”
制种模式能否得到成功应用,取决于能否获得大量
的雌性不育株。还有一些特殊稀贵材料
(
如单体和三
体以及多倍体
,
自交不亲和等材料
)
,由于自身的特
点不能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或不易繁殖。
无性繁殖技术以及基因工程等是目前如何获得这些
特殊材料最常用的方法途径。植物无性繁殖的方法
中以组织培养在水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但水稻组
织培养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幼胚、幼穗、花粉其
取材受季节和环境的限制,取材时间严格,过早或
过晚都会导致愈伤诱导失败;组织培养过程中容易
出现死亡、白化等情况,难以获得大量的组培苗,
且组培苗相对较弱,移栽到大田成活率得不到保障,
同时对于大规模的生产成本高;组织培养目前也主
要局限于实验室的研究,难以实现完全的室外生产。
另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途径是利用水稻茎秆上的节点
休眠芽再生进行无性繁殖,最典型的是再生稻的研
究和推广。但目前再生稻仅限于在田间直接利用稻
桩简单再生,不仅没有充分利用休眠芽,而且产量
和生产效益也普遍偏低。通过如何合理挖掘水稻休
眠芽的再生潜能,提高休眠芽的再生率和存活率以
及再生植株的产量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高效实用
的无性繁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水稻带休眠芽的离体稻杆为研究材
料,通过数轮筛选适应范围较广的适宜外源植物激
素组合及配比,对不同处理方式下获得再生植株的
苗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以及成熟期的各农
艺性状和生理指标进行比较,阐述激素诱导离体休
眠芽再生繁殖的可行性与高效性。本研究旨在克服
现有水稻再生产量不稳定、产量和生产效益普遍偏
低,以及特殊材料繁殖困难等生产和繁育技术难
题,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稻休眠芽再生无性繁
殖体系,不仅丰富了水稻无性繁殖的技术途径,同
时也为
“MS+FS”
制种模式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
1
结果与分析
1.1
适宜植物激素及组合配比筛选
1.1.1
第一轮筛选结果
(1)
激素单独使用时
(
1)
Kinetin
浓度为
9mg/L
时出苗率最高为
36%
NAA
浓度为
15mg/L
时出苗
率达到
38%
,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出苗率还有增高的
趋势;
6-BA
浓度为
9 mg/L
时出苗率最高为
37% (
1A)
(2)
组合激素使用时
(
1)
DK
组合:
0.1mg/L
2,4-D +(2.0~4.0) mg/L Kinetin
,其出苗率均高于
40%
(
1B)
NB
组合:
0.1 mg/L NAA +(7.0~12.0) mg/L
6-BA
,出苗率均高于
40% (
1B)
KN
组合:
10.0 mg/L
Kinetin +(1.0~6.0) mg/L NAA
,出苗率均高于
40%
(
1A)
。结果表明,植物激素组合使用的出苗率总
体高于单独使用,这与王冬梅等
(1996)
Rueb
(1994)
的研究结果一致,部分浓度区段效果较好,
都可进一步筛选。
1
第一轮筛选所用的激素、激素组合及浓度
Table 1 The first round of screening applied plant hormone, plant hormone combination and concentration
激素配比
Hormone combination
浓度
Concentration
1 mg/L
3 mg/L
6 mg/L
9 mg/L
12 mg/L
15 mg/L
Kinetin (KIN)
KIN1
KIN2
KIN3
KIN4
KIN5
KIN6
6-BA (BA)
BA1
BA2
BA3
BA4
BA5
BA6
NAA (NAA)
NAA1
NAA2
NAA3
NAA4
NAA5
NAA3
0.1 mg/L NAA + Kinetin (NK)
NK1
NK2
NK3
NK4
NK5
NK6
0.1 mg/L2,4-D+Kinetin (DK)
DK1
DK2
DK3
DK4
DK5
DK6
0.1 mg/L NAA + 6-BA (NB)
NB1
NB2
NB3
NB4
NB5
NB6
0.1 mg/L 2,4-D + 6-BA (DB)
DB1
DB2
DB3
DB4
DB5
DB6
10 mg/L Kinetin+ NAA (KN)
KN1
KN2
KN3
KN4
KN5
K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