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2011no19

Basic HTML Version

易俊良等
, 2011,
水稻稻米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
分子植物育种
Vol.9 No.19 (doi: 10.5376/mpb.cn.2011.09.0019)
1144
选择、评价
艺术
,即经验选择,因为它是以育种
学家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分布于各生产
(
品比
)
点的表
型观测值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作为衬垫的,因此经
验选择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实践工作,与育种学家
的主观技能及工作经验有关
(
John,
2004)
。分子生物
学家却是在基因
(
分子
)
水平上实现对材料的筛选工
作并与目标性状的表型值相结合。分子标记技术、
基因组学信息、
QTL
理论及统计学方法和分子设计
育种等技术的概念不能被作物育种学家或其它的
植物学家所理解与把握。此外,在分子生物学平台
中所使用的设备与仪器是以分析标记基因型的复
杂技术作为基础的。与此类似,在作物育种学中的
一些基本概念及原理,分子生物学家也不能很好的
理解。因此,在分子生物学家与作物育种学家之间
出现的
知识断层
,大大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与分
子育种技术的结合,并最终影响到新育种技术体系
的形成与发展。
针对上述水稻分子育种工作中所存在的限制因
子,未来有关稻米品质分子设计育种工作的研究策
略主要集中于,
(1)
进一步加强对控制稻米品质形成的基因或主
QTL
的发掘工作,同时建立适用于分析数量性状
变异更为复杂的高精确度、高效率的统计学模型或
作图软件,以提高
QTL
分析、定位的准确性;
(2)
注重大型稻米品质方面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
工作,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和生物
信息学技术平台,加强对
逆向遗传学
分析方法
(
RNAi
技术、离体定向诱变技术等
)
、转录组学、蛋
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研究工作,以便在各级水平
上把握和理解稻米品质性状表达调控的各级网络
基础和每一品质性状在数量、质量上表达的细微差
别,以便为水稻品质方面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提供
重要的
信息元件
(3)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实验室进
行,而育种研究主要的工作需要在田间完成,但决
定两者工作成败的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因素在于
所设计和筛选材料最后在田间的表型性状,因此,
必需实现分子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同
时注重培养既具有扎实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和遗传
育种实践基础的年轻科学家,以便更好的消除分子
生物学家与作物育种学家之间出现的
知识断层
(4)
建立高效的技术转化平台,实现实验室研究
工作者与田间育种工作者之间的直接
对话
。美国
国家农业研究部定期主办关于农作物基因组学研
究成果转化的研讨会,并决定出资建立一项联合农
业基金计划,用于加快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向应用领
域的
扩散
,以便田间育种工作者能更好的利用基
因组学信息用于品种改良
(Deborah, 2005)
,同时还
必需将分子设计育种涉及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
向简单实用化方向发展,而且最好能高效率
(
高通量
)
这样才能提高检测与选择的效率,从而真正能被育
种家所采用;
(5)
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
同世界上
95
个国家签署了
(
生物
)
科学技术合作协
议,并与
150
多个国家开展各种形式的生物技术合
作研究,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
HapMap
计划和
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等,所有这些国际
大科
合作计划的参与,对提高我国在基因组学、转
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研究领域的整体
技术水平和加快相应研究平台的建设,将发挥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4
以基因组学
SNP
标记为基础的水稻品质分
子设计育种技术路线的探讨
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目标的进行,主要取决于高
精度遗传连锁图谱、高分辨率染色体单体型图和全
面表型分析三者的结合。由于分子标记技术、模拟
软件工具和基因表达调控原理的深入研究,使得分
子设计育种技术目标从理论层次转变为现实层次。
笔者对以基因组学
SNP
标记为基础的水稻品质分子
设计育种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
1
所示
)
,可望为分
子标记辅助育种乃至全基因组层次的分子设计育
种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5
水稻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展望
水稻是二倍体作物,基因组较小,在遗传和育
种研究上具有雄厚的基础,因而是开展分子设计育
种的首推作物。稻米品质是一种由多基因控制和多
项指标组成的综合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具有连续的
表型变异性,因此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来提高水稻
品质,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水稻基
因组序列信息的获得,代谢网络和基因调控网络数
据的大量增长,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