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新祥等
, 2011,
转移定位野生稻优异基因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
分子植物育种
Vol.9 No.11 (doi: 10.5376/mpb.cn.2011.09.0011)
1072
这些基因的转移定位主要通过了克服种间生殖障
碍、优异基因转移、优异基因定位三个阶段。本文
拟就近
10
年来这三方面主要技术与方法的原理、主
要步骤及其应用作一简要归纳,并对其优缺点进行
评价,可为野生稻优异基因发掘感兴趣者或初涉野
生稻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可借鉴的系统资料。
1
克服稻属种间生殖障碍的主要技术及其评价
克服种间杂交障碍,可以采取受精前的子房内
授粉,受精后的幼胚培养、胚拯救,体细胞体融合、
多倍体化和组织培养等手段。其中,胚拯救技术和
体细胞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克服稻属种间生殖障碍最
常用的生物技术。
1.1
胚拯救
(Embryo rescue)
技术
胚拯救
(Embryo rescue)
技术是常规远缘杂交后
针对幼胚发育不良等现象而采用的一种幼胚离体培
养技术,其原理是根据植物胚的全能性,即正常发
育成熟后可直接播种生长成为完整植株。但是在远
缘杂交、父母本不同倍性间杂交,受精后由于杂种
胚、胚乳和子房组织之间缺乏协调性,导致杂种胚
在早期发育阶段就败育或退化,因此在杂交幼胚败
育前进行离体培养,即将幼嫰种胚剥离已经开始退
化变坏的胚乳,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成植株,包
括幼胚培养、发芽、成苗和移栽等程序。
Brar
等
(1991)
分别进行了
8
种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利用胚拯救
技术获得了
204
株杂种植株。颜辉煌
(1997)
以紧穗野
生稻为父本,经幼胚离体培养,杂种幼胚出芽后存
活绿苗率为
14.3%~43.8%
,将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
性导入栽培稻。秦学毅等
(2004)
利用胚挽救技术将药
用野生稻高抗褐飞虱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张武汉
(2006)
实践证明,幼胚拯救技术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
和的有效方法。刘仕琴等
(2009)
用长雄野生稻为父
本,泰国优质籼稻
RD23
为母本杂交,通过胚挽救技
术获得
F
1
,再用泰国优质籼稻
RD23
为轮回亲本与
F
1
回交得到
BC6 F
1
群体用于红米基因分子定位。
1.2
体细胞融合
(Somatic fusion)
技术
体细胞融合
(Somatic fusion)
又称原生质体融合
(Protoplast fusion)
的原理是不同种植物的原生质体
在人工诱导条件下融合,所产生的杂种细胞,即异
核体经过培养再生新壁,分裂形成愈伤组织,进而
分化产生杂种植株。体细胞融合过程包括原生质体
的制备
(
去细胞壁
)
,运用物理方法或是化学方法诱
导原生质体融合,即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获得双亲
原生质体,然后进行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以及
杂种植株的再生与鉴定等环节,将两物种的整套染
色体融合在一起。该技术能避开有性杂交受精前的
种种障碍,形成双二倍体
(amphidiploid)
。
Hayashi
等
(1989)
采用电融合技术分别获得了普通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紧穗野生稻和短药野生稻
4
种野生稻
各自与栽培稻体细胞杂种植株。
He (1996)
通过电融
合技术,获得了宽叶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体细胞杂种
植株。
Jelodar
等
(1999)
采用电融合技术将栽培稻台
北
309
和一个耐盐性强的紧穗野生稻材料的原生质
体融合,获得
8
个无性杂合株系。
Yan (2004)
通过疣
粒野生稻和栽培稻体细胞杂交获得抗白叶枯病植
株。黄佳男等
(2008)
通过粳稻品种
8411
和疣粒野生
稻的体细胞杂交获得的两个抗白叶枯病新种质
SH5
和
SH76
。
Ruan
等
(2008)
从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经体
细胞杂交途径获得新种质
Y76
,并鉴定出抗白叶枯
病新基因
xa32
(
t
)
,又将该基因定位在第
12
条染色体
长臂上。
1.3
胚拯救技术与体细胞融合技术评价
胚拯救是近年来克服稻属远缘杂交生殖隔离中
最多用的一项技术,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报道。如抗
白叶枯病基因
Xa21
、
Xa27
和
Xa29
(
t
)
;抗稻瘟病基因
Pi9
;抗褐稻虱
Bph10
、
bph11
、
bph12
、
Bph13
(
t
)
、
Bph14
、
Bph15
和
Bph18
(
t
)
等基因的定位都是先利用胚拯救技
术获得杂交后代的
(
鄂志国和王磊
, 2008)
。但是由于
胚自身条件各不相同,而且影响胚生长发育的因素
十分复杂,导致不同植物胚挽救体系有很大差别,
不同野生稻杂交后胚挽救难易程度存在差异。通过
体细胞融合技术,双亲核遗传信息可以实现交流与
重组,这是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但由于存在水
稻原生质体的培养技术还不够完善、如非对称体细
胞杂交过程中染色体消失及融合的随机性、体细胞
杂种的育性低等问题。因此,目前利用体细胞杂交
技术获得野生稻优异基因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