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植物育种
(
网络版
), 2010
年
,
第
8
卷
,
第
8
篇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0, Vol.8, No.8
http://mpb.
5th
.sophia
p
ublisher.com
共
10
页,第
6
页
基因进行选择,因此在今后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育
种过程中,应重视低黄色素和低
PPO
活性两种指
标,在面制品加工过程中有望减缓食品的变褐速
度,进一步提高面条、馒头等面制品的白度。高分
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HMW-GS)
是决定面团弹性的重
要因素,与强面筋强度密切有关。在检测的
50
份
材料中含有优质亚基
Ax2*
、
5+10
的材料频率分别
为
18%
、
18%
。由此可见山东省小麦品种
(
系
)
含优
质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
(HMW-GS)
的材料普遍较
少,在今后的小麦育种工作中有待进一步加强。在
所检测的几个品质性状均符合要求的材料没有发
现,其中鲁麦
5
号和淄麦
12
号聚合的优良品质性
状较多。因此,在今后的小麦育种工作中需要加强
以多个优良品质性状的聚合为重点的品质性状改
良,从而提高小麦的综合加工性能。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供试小麦材料于
2009
年秋在国家小麦改良中
心泰安分中心实验基地播种,次年
3
月返青时期进
行田间取样。所用
44
份山东省小麦品种
(
系
)
的名称
和来源见表
1
。
3.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每个材料选取幼嫩叶片,用改良的
CTAB
法
(Hill-Ambroz et al., 2002)
提取小麦基因组
DNA
,并用琼
脂糖电泳检测
DNA
的质量,用于品质基因位点的检测。
3.3
参照材料的特异性标记
本实验所用的特异标记
UMN19
、
UMN25
、
UMN26
、
YP7A
、
YP7B-1
、
PPO18
、
PPO29
均为前
人开发
(Liu et al.,2008;He et al.,2007,2008,2009;)
。
PCR
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实验所用标记反应体系
均为
25μL
,含
2.5μL10×PCR buffer
,
2μL 2mmol ·L
–1
MgCl
2
,
1.5μL 200 mmol ·L
-1
dNTPs
,每个引物
1μL
约
10 ng
,基因组
DNA (3μL) 30
~
100ng
、
Taq
DNA
聚合酶
1U
,其余由
ddH2O
补至
25μL
。标记
UMN19
、
UMN25
、
UMN26
的扩增程序为:
94
℃
预变性
5min
;
94
℃
变性
30s
;
60
℃
复性
30s
;
72
℃
延伸
1.5min
;
40
个循环;
72
℃
最后延伸
5min
。标记
YP7A
、
YP7B-1
的扩增程序为:
95
℃
预变性
5min
;
95
℃
变性
30s
;
复性温度
(
分别为
65
℃
、
60
℃
)30s
;然后
72
℃
延伸
30s
;经
35
个循环;最后
72
℃
延伸
5min
。
PPO18
、
PPO29
的扩增程序为:
95
℃
预变性
5min
;
94
℃
变性
1min
;复性温度
(
分别为
52
℃
、
68
℃
)
退火
1min
;
72
℃
延伸
(
时间分别为
1min
、
40s)
;
36
个循环;最后
72
℃
延伸
5min
。
PCR
扩增的产物用
6%
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
胶电泳
(PAGE)
检测,缓冲液体系为
1×TE
溶液,经
硝酸银染色显影,最后采用天能
GIS
凝胶图像处理
系统扫描成像。
作者贡献
陈桂玲是本实验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研究的执行人;并且
完成了数据分析,论文初稿的写作;余利参与了田间取样及
DNA
的提取,崔法在实验操作及论文初稿修改过程中给予
了较多的帮助和指导。王洪刚老师主要为实验完成提供了实
验仪器、设备及其操作平台。导师李兴锋是本实验的构思者
及负责人,指导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与修改。全
体作者都阅读并同意最终的文本。
致谢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
30800684
)
资助,感谢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泰安分中心实验室所有人员在
本实验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有益的建议,感谢匿名的同行评
审人的评审建议和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Andersen J.R., Lubberstedt T., 2003, Functional markers in
plant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8(11): 554-560
Bagge M., Xia X.C., Lubberstedt T., 2007, Functional markers
in wheat,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10:211-216
Bagge M., Lübberstedt T., 2008, Functional markers in
wheat: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Mol Breeding,
22:319-328
Ellis M. H., Spielmeyer W., Gale K.R., Rebetzke G.J., Richards
R.A., 2002, Perfect markers for Rht-B1b and Rht-D1b
dwarfing genes in wheat, Theor Appl Genet,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