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柳(Salix linearistipularis)耐盐碱生物学研究 - page 11

绪论
形,长
3.5~4 cm
,粗约
5 mm
;子房卵状圆锥形,有短柔毛,无柄,花柱短,柱头
2
裂;果实
为柔荑果序;待果荚开裂后种子随绵毛飞散。
蒙古柳枝叶的碘、镁、钙、磷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牧区草本植物相似,粗蛋白质和氨基
酸含量较高,是对牧区草本植物饲料营养缺陷的弥补,有利于牲畜的生长和发育,其花、
果、叶、茎
(
嫩枝
)
和皮,在青黄不接的冬春两季,可作为牲畜的 “救命树”;其叶、皮、干
和枝易燃,生长迅速,可作为良好的薪材;其枝条细长、柔软而坚韧,为编织的优良原料。
蒙古柳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
国内外对蒙古柳的文献报道较少,对其深入的研究报道极少,主要集中在人工造林及防
风固沙等方面的研究,且多利用无性系繁殖的蒙古柳为材料。
目前,专门以蒙古柳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报道仅有一篇,是在
2009
年郭瑶和吴建慧初步研
究了蒙古柳的无性繁殖方法,他们利用蒙古柳无菌苗叶片进行了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用这
种无性繁殖方式所得到的蒙古柳苗生长健壮、有较高的生根率和成活率。
在形态结构方面,
20
世纪
60
80
年代,在调查地方性植被的早期资料中,仅用几句话初
步记载了蒙古柳花和叶的形态;
2004
年,闫巧玲等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大量植物繁殖体的重量
和形状,提出蒙古柳的繁殖体
(
种子
)
附属物
(
绢毛,或称绵毛
)
,可能使其种子易于被风传播,
从而在其传播和定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园林绿化方面,
2009
年,张俊玲提到蒙古柳因具
有适应性较强、耐水湿、耐干旱瘠薄等优势,使其既可广泛分布在具有沙壤土的“阳明滩”
上,又可生长在池塘边,是园林绿化的良好树种。在环境改良和经济价值方面,
1962
年,周
陛勤等提出蒙古柳是可用于黑龙江省苏打盐渍土地区造林的树种。
1998
年,姜凤岐等曾提到
蒙古柳的防风、固沙和庇荫作用,指出其萌孽性强、根系发达、具有强大的耐沙和抗旱适应
力,是“三北”地区固沙的优良植物种;蒙古柳的花、果、叶、茎
(
嫩枝
)
和皮可作为饲料,
枝干可作为薪材,柔软而坚韧的枝条是编织业的良好原料。
2008
年,蒋德明等对蒙古柳等固
沙植物群落进行人工封育,结果表明,沙地蒙古柳灌丛封育后比未封育的植株数增加了很大
比例,并且每公顷生物量
(
鲜重
)
是未封育区的
5
倍左右。
2009
年,
Takahide
等采用了
T-RFLP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中文名为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分析,以及核糖体
DNA
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中文名为转录间隔区
)
序列分析技
-
3
-
1...,2,3,4,5,6,7,8,9,10 12,13,14,15,16,17,18,19,20,21,...34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