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2(M1323111董玉梅)页

基本HTML版本

董玉梅等:利用双向电泳方法初步分析大豆根、茎、叶蛋白质特点
1010
1
结果与分析
1.1
大豆根、茎、叶蛋白双向电泳图
双向电泳凝胶
3
次重复试验,
均获得了
分离效果
好、重复性好的大豆根、茎、叶蛋白质双向电泳图
(
1)
。由图
1
可知,大豆根、茎、叶总蛋白质点在
2
-
DE
胶图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根蛋白质点(图
1A
)几乎是均匀分布在整个胶图上,第一向电泳
(IEF)
结束后,从
IPG
胶条的酸端
(pH 4)
到碱端
(pH 7)
都有蛋白质点,又经第二向电泳
(SDS-PAGE)
后一些
小分子量蛋白点
(
接近
Marker
的最小带
14.4 kD)
跑到
了胶的近底部,其形状又大又圆
(
1A,
1)
,说明
其蛋白浓度高。
茎蛋白质点
(
1B)
多分布在胶图的左中部分,
IEF
结束后,绝大部分蛋白点分布在了
IPG
胶的酸端
(pH 4~6)
,较少的蛋白点分布在
pH 7
处;浓度大的
小分子量
(<14.4 kD)
蛋白质点和大分子量
(>66.2 kD)
的蛋白质点凝胶近底部并不多
(
1B,
2)
,说明偏
弱酸性的蛋白质在茎中分布较多。
叶蛋白质点
(
1C)
主要集中分布在凝胶图上
的较大分子量
(25~116 kD
)
区间,尤其是分子量
45~66.5 kD
之间的蛋白点又多又大,浓度最高;
但浓度大的小分子量蛋白点不多。
1
大豆根
(A)
、茎
(B)
、叶
(C)
蛋白质双向电泳图
Figure 1 2
-
DE pattern of the proteins of soybean roots (A), stems (B) and leaves (C)
1.2
大豆根、茎、叶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布特点
将凝胶图打印于
A4
纸,用直尺沿凝胶图的
IEF
方向将
pH 4~7
的长度均分画横线,然后标记
pH 4
pH 5
pH 6
pH 7
;再用直尺沿凝胶图的
SDS-PAGE
方向、找到蛋白分子量
Marker
的条带
(116 kD, 66.2 kD,
45 kD, 35 kD, 25 kD, 18.4 kD, 14.4 kD)
,按
Marker
的条带的位置画横线,然后在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
标记上蛋白质点的分子量和等电点试验值。同时将
以上各交点处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等电点赋值到
PDQuest
软件中的凝胶图上,即可由软件读出所有
蛋白质点的分子量和等电点
(
试验值
)
,并做简单分
析可知:本实验条件下所分离到的大豆根、茎、叶
蛋白质点都在
1 000~1 300
个之间,其分子量和等
电点分布特征
(
2;
3)
由图
2
、图
3
可知,等电点在
6~7
之间的蛋白
质:根蛋白数目
>
叶蛋白数目
/
茎蛋白数目;等电点
5~6
之间的蛋白质:叶蛋白数目
>
茎蛋白数目
>
蛋白数目;等电点在
4~5
之间的蛋白质:茎蛋白数
>
根蛋白数目
>
叶蛋白数目。简言之,大豆幼苗根
蛋白质偏弱碱性,茎蛋白偏弱酸性,而叶蛋白质大
部分等电点在
5~6
之间。
从实际的
2
-
DE
图谱
(
1)
PDQuest
软件分
析给各蛋白点分子量和等电点赋值后统计结果来
(
2;
3)
,苗期大豆的根、茎、叶总蛋白的分
子量和等电点分布趋势均有差异。小结如下:(
1
大豆根总蛋白偏弱碱性、
pI
6~7
之间的蛋白点
数达总蛋白数的
1/3
以上;
MW<18.4 kD
的小分子
量蛋白,和
MW>75 kD
的大分子量蛋白在根中的
含量均高于茎、叶;(
2
)大豆茎总蛋白偏弱酸性、
pI
4~5
之间的蛋白点数达总蛋白数的
1/3
以上;
25<MW<45
的中小分子量蛋白在茎中的含量均高
于根、叶;(
3
)大豆叶中,近中性
(pI 5-6)
蛋白含量
过半
(
占总蛋白数的
62%)
,其蛋白质多集中在分子
25~75 kD
间。
分子植物育种
F
enzi Zhiwu Yu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