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mpbcn2013no17

Basic HTML Version

分子植物育种
(
网络版
)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1121
3.2
交配型测定
将标准交配型菌株及供试菌株分别在
CA
培养
基上培养一周,沿新鲜菌落边缘用灭菌打孔器分别
取直径相同的菌丝块,采用单孢菌落直接配对法培
养观察性器官的产生情况,方法详见
(
郑小波
, 1997,
中国农业出版社
, pp.88-89)
3.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
RAPD
分析
将经过活化的单孢菌株接种于灭菌的
CA (200
g
胡萝卜榨汁
,
蒸馏水
1 000 mL)
液体培养基、摇床
震荡
(100 r/min)
培养
7~10 d
,用双层灭菌纱布收集
菌丝并置于
65
℃恒温箱干燥,取出后直接用于
DNA
提取或-
20
℃保存备用。辣椒疫霉菌基因组
DNA
制备采用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
Ezup
株式
真菌基因组
DNA
抽提试剂盒提取
DNA
,用
1%
脂糖胶检测浓度。从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
产的
100
个十核苷酸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扩增多
且清晰的
31
个随机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
PCR
扩增。
RAPD-PCR
反应参考
Williams
(1990)
的方法,反
应体系总体积为
25 µL
,包含
12.5 µL 2×Tap
MasterMix
0.4 µmol/L
引物和
15~20 ng DNA
模板。
PCR
反应在
PTC -200
仪上进行,热循环反应参数
为:
94
℃预变性
2 min
94
℃变性
1 min
36
℃退火
30 S
72
℃延伸
2 min
40
个循环,最后
72
℃延伸
10 min
,产物
4
℃保存。凝胶扩增产物在含有
Goldview
Ⅰ的
1%
琼脂糖凝胶中电泳
2.5h
,经紫外
透射仪观察照相,所有引物均对受试菌株进行
3
重复扩增。
3.4
数据处理
3.4.1
交配型确定
待测菌株的交配型按照如下标准确定:仅与
A1
交配型配对完成有性生殖的为
A2
交配型;仅与
A2
交配型配对完成有性生殖的为
A1
交配型;与
A1
A2
交配型配对均能完成有性生殖,但单株培
养不能完成有性生殖的为
A1,A2
交配型;与
A1
A2
交配型配对均不能完成有性生殖的为
A0
交配
型;单株培养即可完成有性生殖的为
A1A2
交配型,
方法参考
(
郑小波
, 1997,
中国农业出版社
, pp.31)
3.4.2
多态性分析
观察每个位点扩增条带的有无,有带记为
“1”
无带记为
“0”
,形成
“0
1”
数据构成的原始矩阵。利
NTSYS-PC Version 2.11
软件计算遗传相似系数,
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
(UPGMA)
进行
SAHN
聚类分
析,生成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聚类图;利用
Popgene32
软件计算群体内及群体间
Nei's
Shannon's
多样性
指数。
作者贡献
陈龙是本文实验研究的主要执行人,并主要完成数据分析
及论文写作;袁洁参与实验设计与实验指导;何海永、陈小均、
吴石平参与实验材料选择、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杨学辉、王
云月是项目的构思者及负责人,指导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
文写作与修改。全体作者都阅读并同意最终的文本。
致谢
本研究由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
(
黔科合
NY
(2009)3002)
资助。感谢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王利爽和谭清
群两位女士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同时感谢中国农业大
学刘西莉教授馈赠标准型实验菌株。
参考文献
Goodwin S.B., and Drenth A., 1997, Origin of the A2 mating
type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utside mexico, Phytopath-
ology, 87(10): 992-999
http://dx.doi.org/10.1094/PHYTO.1997.87.10.992
PMid:18945031
Hausbeck M.K., and Lamour K.H., 2004,
Phytophthora capsici
on vegetable crops: research progress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Plant Disease, 88(12): 1292-1303
http://dx.doi.org/10.1094/PDIS.2004.88.12.1292
Ho H.H., Yu Y.N., Zhuang W.Y., and Liang Z.R., 1983, Mating
types of heterothallic species of
Phytophthora
in China,
Zhenjun Xuebao (Acta Mycologia Sinica), 2(3): 187-191
(
何汉兴
,
余永年
,
庄文颖
,
梁枝荣
, 1983,
中国疫霉属
异宗配合种的交配型
,
真菌学报
, 2(3): 187-191)
Islam S.Z., Babadoost M., Lambert K.N., Ndeme A., and Fouly
H.M., 2005, Characterization o
f Phytophthora capsici
isolates from processing pumpkin in Illinois, Plant Disease,
89(2): 191-197
http://dx.doi.org/10.1094/PD-89-0191
Jia J.S., 1992, On the chilli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and it
s control in Xinjiang, Zhiwu Bingli Xuebao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22(3): 257-262 (
贾菊生
, 1992,
新疆辣椒疫病及防控研究
,
植物病理学报
, 22(3):
257-262)
Lamour K.H., and Hausbeck M.K., 2001, Investig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genetic structure of
Phytophthora caps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