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2010no10

Basic HTML Version

分子植物育种
(
网络版
), 2010
,
8
10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0, Vol.8, No.10
http://mpb.
5th
.sophia
p
ublisher.com 
7
页,共
12
7
不同后代遗传多样性比较
Table 7 Compars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different progeny
组合
Combination
基因频率
Allele
frequency
基因多样性指
数变幅
Range of Hs
平均基因多样
性指数
Average of Hs
基因多态性信
息量变幅
Range of PIC
平均基因多态性信
息量
Average of
PIC
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后代
Progeny of Amylose content
selection
0.667
0.153~0.667
0.417
0.141~0.592
0.335
蛋白质含量选择后代
Progeny
of protein content selection
0.697
0.153~0.611
0.388
0.141~0.536
0.309
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后代
Progeny of amylose content
selection
0.659
0.153~0.625
0.431
0.141~0.555
0.340
蛋白质含量选择后代
Progeny
of amylose content selection
0.652
0.153~0.653
0.420
0.141~0.579
0.335
由表
8
、表
9
可知,组合
中稻米直链淀粉含
量选择后代最大
PIC
0.376
,发生在第
9
号染色
体上,最小
PIC
0.141
,发生在第
3
号染色体上。
稻米蛋白质含量选择后代最大
PIC
0.354
,发生
在第
10
号染色体上,最小
PIC
0.141
,发生在第
3
号染色体上。组合
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后
代最大
PIC
0.382
,发生在第
6
号染色体上,最
PIC
0.141
,发生在第
7
号染色体上。稻米蛋白
质含量选择后代最大
PIC
0.464
,发生在第
7
号染
色体上,最小
PIC
0.190
,发生在第
1
号染色体上。
根据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基因多态性
信息量从大到小,以
0.1
为组距,把稻米直链淀粉
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选择后代的
12
条染色体可分为
几个组。组合
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
量选择后代的
12
条染色体可分为
3
个组。稻米直
链淀粉含量选择后代第
组为
1
2
4-6
8-12
染色体,其多态性最大,其次是第
组为
7
号染色
体,第
组为
3
号染色体其多态性最小;稻米蛋白
质含量选择后代第
组为
1
2
7-12
号染色体,其
多态性最大,其次是第
组为
4-6
号染色体,第
组为
3
号染色体其多态性最小。同理,组合
中,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后代的
12
条染色体可分为
3
个组,稻米蛋白质含量选择后代的
12
条染色体可
分为
4
个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后代第
组为
1
2
4
6
8-11
号染色体,其多态性最大;其次
是第
组为
3
5
12
号染色体;第
组为
7
号染
色体其多态性最小;稻米蛋白质含量选择后代第
组为
3
7
11
号染色体,其多态性最大;其次是
组为
5
8-10
号染色体;第
组为
2
4
6
12
号染色体,第
组为
1
号染色体多态性最小。
1.5
杂种后代
SSR
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由组合
和组合
的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
含量选择后代聚类图(图
1
2
)可见,组合
亲本
及杂种后代在遗传相似系数为
0.5
时,组合
亲本
及杂种后代在遗传相似系数为
0.49
时,都被聚成
2
大类
4
亚类。在组合
中,第一大类为母本与稻米
直链淀粉含量高、低后代及稻米蛋白质含量低的后
代株系聚在一起,第二大类为父本与稻米蛋白质含
量高的后代株系聚在一起。第一亚类为稻米直链淀
粉含量高的后代株系、第二亚类为稻米直链淀粉含
量低的后代株系、第三亚类为稻米蛋白质含量低的
后代株系、第四亚类为稻米蛋白质含量高的后代株
系。在组合
中,第一大类为母本与稻米高直链淀
粉含量后代及稻米高、低蛋白质含量的后代株系聚
在一起,第二大类为父本与稻米低直链淀粉含量后
代株系聚在一起。第一亚类为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高
的后代株系、第二亚类为稻米蛋白质含量高的后代
株系、第三亚类为稻米蛋白质含量低的后代株系、
第四亚类为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株系。